一、介绍
天坛,原名“天地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天坛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其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天坛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友情链接:澎湃-600年前,天坛是如何建成的?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7136503
1、祈年殿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 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2、皇穹宇

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5.2米,周长205米,占地面积3336平方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光滑整齐,对声波有着特殊的规则折射。
2、圜丘台

圜丘台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3、无梁殿

无梁殿即斋宫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殿因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进出斋宫均在此举行有关礼仪。现殿内按乾隆时期原貌陈列,横额“钦若昊天”为乾隆御笔,屏风、宝座均为原物,十分珍贵。
二、攻略
1、景点开放时间:旺季(4月1日~10月31日):08:00开门,17:30停止进入,18:00关门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08:00开门,16:30停止进入,17:00关门
逢周一关闭(法定节假日除外),公园06:00开园。
2、门票价格:含门票、祈年殿、回音壁圜丘 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