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十三陵

长城

长城(The Great Wall ),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亭、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依据长城形成了长城文化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一、长城资源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二、主要关隘

长城关口有: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青山关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司马台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口镇羌堡口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等。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八达岭万里长城-山海关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汉之时,累计投入的兵民有近千万之众。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汉代由于修筑长城的时间较长,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这些建议先后被汉政府采纳接受并组织实施。移民和戍守长城的军人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农耕,不但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开发,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而且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并将华夏文化远播四方。

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汉朝长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之后,遂以长城要塞为根据地,开辟和维护着东起汉朝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到大秦(今地中海东岸一带)全长2万余里的交通干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几千年来,中外友好使团频繁往来于这条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迄今仍在发挥着作用。许多外国人知道中国是从长城开始的,长城是世界上其它国家人民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万里长城这一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力量的宏伟建筑,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宝贵遗产。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万里长城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证明长城所具备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已被世界所承认,长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四、八达岭长城

1、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住关口的是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可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长城是修建在八达岭的。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里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2、八达岭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3、八达岭旺季门票价格:40元,开放时间: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7:30-18:00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30-19:00

暑期(7月1日-8月31日),6:00-19:30

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麓,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寝所在地,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出于政治和战略两方面考虑,开始在北京卜选陵址。这项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对巩固政权和彻底消除蒙元的残余势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及至清代顺治初年,前后长达230多年。先后建造了13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依次建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陵区内共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贵妃。除皇帝陵外,陵区内还有明朝妃子园寝七座,太监墓一座,以及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成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帝王墓葬群。

1、神路,又称神道,是十三座陵寝共用的神道,是明代帝陵地面建筑的导引部分。神路南起石牌坊,北至长陵,全长7000米。神路建有石像生、棂星门、五孔桥、七孔桥等,从七孔桥开始,神路由此分支,通向各陵园。

2、碑亭,位于神路的前部,为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正统元年(1436年)。碑亭平面呈方形,高25.14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墙体用砖石刷筑,通体皆涂红色,四面辟门。亭内竖有龙首龟跌石碑一通,高7米多,汉白玉石雕成。石碑四面刻字,碑首篆书“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撰写,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长达3000多字。碑亭四隅立有华表一座,是碑亭的重要点缀,高10.8米,柱雕云龙纹,顶部有云板,顶端圆盘上各雕有一蹲立异兽,俗称望天吼。华表皆用汉白玉石雕刻而成,给人以肃穆端庄的感觉。

3、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4、门票价格:联票135元,开放时间: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