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从结构上看,一般古建筑都采取矩形、单层六角或八角形平面。而木塔是采用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将木塔平面分为内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员活动。内外槽之间又分别有地袱、栏额、普柏枋和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桶式结构。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木塔外观为五层,而实际为九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建筑处理极为巧妙。在历代的加固过程中,又在暗层内非常科学地增加了许多弦向和经向斜撑,组成了类似于现代的框架构层。这个结构层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有了这四道圈梁,木塔的强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强了。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形式,靠它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由于斗拱之间不是刚性连接,所以在受到大风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调整变形的作用。除此之外,木塔内外槽的平座斗拱与梁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使内外两圈结合为一个刚性整体。这样,一柔一刚便增强了木塔的抗震能力。释迦塔设计有近六十种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木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其承载力远大于木塔付与的荷载。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不必担心木塔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此外,夏天塔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这些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
站长隆重推荐:木塔结构及抗震原理(北京地震局科普视频)
一、建筑格局
崇福寺坐北向南,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崇福寺宇前后五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千佛阁、三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东西两侧从前至后有钟楼、鼓楼、文殊堂 (西配殿) 和地藏殿(东配殿)。
二、弥陀殿

崇福寺内主体建筑弥陀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椽,单檐歇山顶,坐落于高2.5米的台基上,殿前月台宽敞,广及五间。殿顶三彩琉璃剪边,两只鸱吻高大雄健,立于正脊两端,造型古雅。檐下四周斗拱庞大雄壮,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斗拱后尾挑承在殿内乳栿和丁栿下。前檐柱头与后檐补间铺作上除施华拱外,左右各出45度斜拱,充分显现出金代建筑使用斜拱的特点。殿内柱网设置,为了扩大殿内空间,减去当心间两柱。殿内梁架彻上明造,分内槽与外槽两部分。除四周乳栿和丁栿外,居中的四椽栿前端置于大内额上,额枋为较大的复梁式结构,分作上下两层,其间用斜材支托,类似叉手,构造之法近似人字柁架的作用。
弥陀殿的装修尤为引人注目,前檐五间隔扇门、后檐明、梢间设板门、隔扇及横披上的棂花图案,玲珑剔透,镂刻精美,有三角纹、古钱纹、挑白球纹等纹样达十五种之多,极富装饰效果。大殿前檐下悬有“弥陀殿”竖匾一通,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
弥陀殿内设有宽大佛坛,供奉主像三尊,正中阿弥陀佛,两侧的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塑像比例适度,服饰精致,面型丰满,神态端庄,有唐、宋造像之风韵,是金代塑像中的上品。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内容以说法图为主,大都属金代原作。弥陀殿规模庞大,气势雄伟,其建筑形制、雕刻艺术、塑像绘画艺术以及琉璃烧造工艺等均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金代建筑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