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和洛阳)之一,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长江穿城而过,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公里。紫金山风景绝佳,幕府山气势雄伟,秦淮河、金川河萦绕其间,玄武湖、莫愁湖点缀城中。
一、南京博物院
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大殿,建筑外形以辽宁锦州义县奉国寺为蓝本,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整个大殿雄伟壮观,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南博的标志性建筑,其结构部分按《营造法式》设计建造,细部和装饰兼采唐宋遗风。

南京博物院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民族民俗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1、东汉广陵王玺金印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为纯金铸成。印面呈方形,上立龟钮,钮通高2.1厘米,龟伸首直立,龟身上錾着六角形的龟背纹和圈形的鱼子纹,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印玺纵横各2.3厘米,厚0.9厘米,通钮高2.1厘米,印重122.87克,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诸侯王金印。
2、错银饰青铜牛灯

东汉错银铜牛灯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很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东汉错银铜牛灯主要采用的是错金银工艺,它先采用金、银或其他金属丝、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构成花纹图案,再用错石(即磨石)将嵌入的金属线错平磨光,使器物整体看上去表面平滑亮丽。这种工艺战国时期相当流行。
3、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

铜盒砚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浑然一体为伏地神兽。首似龙形,双目呈三角形,睁目凝视,两眉突起,并饰双角。伏地匍匐、咧嘴露齿,其下颌前伸,巧妙地构成贮水墨池。腹微鼓,扁平光滑的长方形石砚置身其中,石质为甘肃临洮石,上置圆形研石一块。尾卷曲藏腹下。背脊隆起,双翼凸显。背部中心设一桥钮,可系绳,便于提揭。铜盒砚的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是东汉的吉祥神兽。
4、青瓷神兽尊

西晋青釉神兽尊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为盘口,短颈,斜肩,长圆腹,平底稍向内凹,肩与腹之间两侧各有三系。腹壁浮雕神兽一只,头部双眼突出,口内含珠,颈下有胡须,体饰四爪、双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动,制作较精。遍体内外施青釉,棕色胎。器底外部刻有“东州”二字。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由648块长方形青砖拼镶而成,分为两幅左右两部分对称安置于墓室两壁。南墓壁描绘的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的画像,高78厘米,长242.5厘米;北墓壁描绘的则是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的画像,高78厘米,长241.5厘米,8个人席地而坐,以不同姿态体现了每个人的不同特点。

瓶上的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出现和发展与釉下青花瓷的发展相辅相成,青花瓷在元、明、清三代的烧造从不曾中断,而釉里红却因为烧造难度高,烧成的几率非常低,而一度在陶瓷史上“消失”。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窑炉内温度低会使其变得灰黑,温度高了颜色就挥发。因为釉里红瓷器色彩凝重华丽、纯正鲜艳,烧制条件要求高,烧制技术难掌握,流传下来的完整器件自然更是凤毛麟角,这也是为什么它会如此珍贵的原因。这件梅瓶美中不足的是其釉里红的釉色欠佳。
明中期后,这项技术一度失传,直至清代康熙年间,才得以恢复,且技术逐渐成熟,色泽纯正。

康熙釉里红云龙纹钵缸 故宫博物院藏;雍正釉里红海水龙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7、其他国宝:
“玉串饰”,新石器时代,新沂花厅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国宝级文物。
“郢爰”:战国,盱眙南窑庄窖藏出土,国宝级文物。
“金兽”:西汉,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出土,国宝级文物。
“金蝉玉叶”(金枝玉叶):明代,苏州五峰山博士坞明代弘治朝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出土
“银缕玉衣”:东汉,徐州土山一号汉墓出土
“透雕人鸟兽玉饰”:新石器时代,昆山市赵陵山遗址77号墓葬出土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新石器时代,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葬出土
“金观音菩萨立像”:清代
“鎏金喇嘛塔”:明代,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塔窖藏出土
“《坤舆万国全图》”: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据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最早刻印本摹绘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明代
“徐渭《杂花图卷》”:明代
“沈寿绣品《耶稣像》”:民国
8、开放时间: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9:00-17:00
二、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是一所源远流长的高等学府。追溯学脉古为源自三国吴永安元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多次变迁,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易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称“南京大学”,沿用至今。学校有四个校区;设有40个院系,开设本科专业91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4个,有本科生14714人、硕士研究生18103人、博士研究生9430人、留学生1396人。
在2017年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京大学A类学科共21个,A类学科总数位居全国第6。其中天文学、地质学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三个学科获得A+,哲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等11个学科获得A,理论经济学、法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7个学科获得A-。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为南京大学四大校区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大学旧址所在地。

南京大学北大楼即原金陵大学钟楼,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现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行政楼。建于1917年,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砖木结构,地上2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3473平方米。建筑风格体现了近代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
大楼中部建有一座5层高的正方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是十字形脊顶,实际上为西洋式钟楼的变体;楼体则由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
三、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最著名的天文台之一。始建于1934年,建成于1934年9月,位于南京市东南郊风景优美的紫金山上。 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由于她在中国天文事业建立与发展中作出的特殊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1913年10月,日本在东京召开亚洲各国观象台台长会议,他们邀请法国教会在上海的观象台代表中国,消息传出,举国哗然,而知识界尤甚。当时的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发誓建造一座能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天文台,后高鲁转任法国公使,由厦门大学天文系主任余青松接任。当时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天文台必须按照中式风格设计,中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屋顶和房檐,但天文观测却需要圆形屋顶,这一棘手的问题被交给杨廷宝领衔的基泰工程司。最终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风景秀丽的第三峰上。牌楼采用毛石作三间四柱式,覆蓝色琉璃瓦,跨于高峻的石阶之上.建筑间以梯道和栈道通连,各层平台均采用民族形式的钩阑,建筑台基与外墙用毛石砌筑,朴实厚重,与山石浑然一体。
紫金山天文台建有7个野外业务观测台站,各野外台站运行13.7米毫米波望远镜、1米近地天体望远镜、多台套设备组成的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网、H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太阳射电频谱仪、近红外太阳光谱仪等观测设备;其中德令哈观测站拥有移动式亚毫米波望远镜、空间碎片探测光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盱眙观测站拥有1m/1.2m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空间碎片探测光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设备。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早晚最佳,正午太阳暴晒,不适宜观看。
建议游玩:1-2小时
门票:15.00元开放时间:全年开放 08:30~16:30
600mm大型天文望远镜 — 国宝级明清古代天文仪器(天球仪 — 浑仪 — 简仪 — 圭表)
1、总统府

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是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南京总统府已有160多年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南京解放的100多年里,作为中国近现代政治中心的南京,这里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这里密切相关,一些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过。这一建筑群,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遗址
著名景点煦园、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蒋介石委员长办公室
明朝初年曾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天王府)。清军攻破南京后,焚毁宫殿建筑,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两江总督署。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等均任过两江总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成人票40元,开放时间8:00-17:00,16:00停止售票
2、江宁织造府

据史料记载,曹雪芹于康熙50年公元1711年就诞生在江宁织造府内。作为清代专门制造御用和官用缎匹的官办织局,而曹家四代人都在江宁织造府生活,所以其实江宁织造府历史比《红楼梦》更为悠久。太平天国时期,江宁织造府被战火损毁殆尽。
1984年8月,南京的考古专家在大行宫小学的东南角地下发现了完整的假山和太湖石,染料及明清初年瓷片、龙纹瓦当、砖雕残片,一些色织染料等,有“大清雍正年制”字样的残瓷碗底等文物,后经专家论证,是江宁织造府西花园遗址。
2009年元旦期间,耗时三年、耗资超过7亿,由吴良镛设计的江宁织造府再造工程完工。。
江宁织造多由皇帝亲信的八旗人内务府大臣担任,称为“江宁织造部院”,其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受皇帝的信任,能直接向清政府提供江南地区的各种情报,权势显赫。
江宁织造府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其中地面建筑4层,有西池、楝亭、萱瑞堂、有凤来仪等园林建筑,地下两层有江宁织造府、曹雪芹纪念馆、红楼梦文学史料馆和云锦博物馆。
博物馆整体建筑为江南园林的风貌。从南望北建筑叠叠高起,如同一幅山水画。身处府内,朝北、东、西三面均不见现代高楼。
再造的江宁织造府除了力求还原原貌外,更多的细节将体现《红楼梦》的精髓,比如下沉广场的出口设计了一石笋,寓意小说开篇之“青埂峰”,游客在逛亭台楼阁时看到的楹联匾额内容出自原著,并由当代红学名家手书。
江宁织造博物馆。透过玻璃门,就看到馆内有亭台楼阁,有小桥流水,有回廊水榭。从博物馆南面的花园往北望去,看到西面的建筑物共有4层殿阁楼台,穿插“楝亭”、“萱瑞堂”、“戏台”和“有凤来仪馆”等4组代表性建筑。最高的建筑是西北角上的“楝亭”,它是整个“江宁织造府”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整体建筑的最高处,高20余米。
江宁织造府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頫、曹颙)三代袭官居住地。康熙二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康熙从北京派遣到南京任江宁织造,以后历经祖父、伯父、父辈,先后达65年。曹雪芹曾在此生活了17年。织造府始建在清初江宁府上元县地界(即今大行宫一带),康熙南巡时,以织造府为行宫,后乾隆游江南又经粉饰,正式作为行宫,到同治年间命名为大行宫。其西花园原有楝亭一座,作曹家聚会文人学士的重要场所。《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以此为原型。
五、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
大桥建设8年,耗资2.87577亿人民币,耗用38.41万立方米混凝土、6.65万吨钢材。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南京长江大桥入选不可移动文物。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特大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桥下可通行万吨轮船。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也是三座大桥中最大的一座。大桥铁路桥将津浦、沪宁两铁道线正式贯通,从北京可直达上海,自此京沪铁路的贯通无长江阻拦。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引桥,是中国桥梁之最。
南京长江大桥江中正桥为钢桁梁结构,共有9墩10孔,共有10孔(1×128米+9×160米),由1孔128m简支钢桁梁和3联(3孔为一联)9孔跨度各160m连续钢桁梁组成,主桁采用带下加劲弦杆的平行弦菱形桁架,采用悬臂拼装法架设。岩床埋在正桥河床33~47米以下,9个桥墩基础分别采用重型混凝土沉井、钢沉井加管柱、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钢板桩围堰管柱等基础。正桥10孔钢筋梁中9孔为160米跨度,采用优质合金钢杆件在现场铆接拼装架设。
1985年,大桥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南京夫子庙是前庙后学的布局,孔庙、学宫与东侧的贡院(通过考试来取士的考场)组成三大文教古建筑群。整个儒学文化中轴线由文庙、学宫两部分组成。自南向北依次有:大照壁、泮池、天下文枢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南第一学大门、明德堂、钟鼓楼、尊经阁、卫山、敬一亭等景点。布局左右对称,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具有庙、市、街、景合一的特点。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以十里内秦淮河为轴线,东起东水关公园,西至西水关公园(今水西门)。分为夫子庙-白鹭洲景区、门东-门西景区、大报恩寺-金陵兵工厂景区、朝天宫-评事街景区。
夫子庙-白鹭洲景区:以科举文化、民俗文化、夜游秦淮为游赏主题,具有游赏、科普、民宿、体验等功能,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秦淮河、明城墙等5个游览区,共计33个主要景点。
门东-门西景区:以“三道瓮城、城河一体、名人故居”为特色,以“中华瓮城、明清建筑、畅游古今”为游赏主题,具有风景游赏、民俗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包括中华门、老门东、老门西、明城墙、秦淮河等5个游览区,共计19个景点。
大报恩寺-金陵兵工厂景区:以“佛教文化、工业遗存”为特色,以“遗址奇观、大报恩塔、军事工业”等为游赏主题,具有文化体验、科普教育、风景游赏等功能,包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和金陵兵工厂旧址2个游览区,共计7个主要景点。
朝天宫-评事街景区:以“博物展览、文化体验”为特色,以“官式建筑、居住文化、非遗文化”为游赏主题,具有展览、宣教、游赏、民俗体验等功能。包括朝天宫、甘熙故居、秦淮河和明城墙等4个游览区,共计15个景点。
1、中华门为明洪武年间时修建的南京城正南门,是现存最大的城堡式瓮城。城门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城门贯通.每一道门都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还可以看到那些闸槽。若是两军交战,将敌军放入城门截为三段,分而歼之,好像传说中典故描写的“瓮中捉鳖”,古代将领们大可运筹帷幄高枕无忧了。不仅如此,瓮城里还设置有藏兵洞,可以容纳数千人,七百米的马道相当壮阔,明清两代将领们可以由城下策马直接登上城门,那是相当方便。试想,在战火纷飞之间,两军交战之际,城上旌旗猎猎,击鼓呐喊,将领威风凛凛,站在二十几米高的城墙上俯视敌军,暮沙裹草、纵马长啸。那气势,那神态、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啊!怪不得李贺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明太祖朱元璋听从谋士朱升“广积粮、高筑墙”的建议,又担心铸造墙砖的官吏偷工减料,于是下令每一块砖头上都写上制造人的名字,这质量 追 踪 制度估计是明太祖朱元璋最早在世界范围内实行的了。
在明代初年,工匠们谁都不想掉脑袋,况且效命的又是那样一个以杀人为乐趣的皇帝。 如今你看、这些墙砖上的名字还依稀可辨。
成人票价50元,开放时间 8:30—20:30。
2、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瞻园是南京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与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瞻园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也是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
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
瞻园位于南京市瞻园路128号(又称大明王府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白天票价40元,晚上票价70元(17:00-23:00)。
3、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是我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它坐落在闻名遐迩的南京夫子庙地区原“江南贡院”遗址上。
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为当时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只供县、府学考试,占地面积也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加上官房、膳房、库房、杂役兵房等数百间,占地近3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明清两代在江南贡院应试的部分著名人物就有唐寅、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龢、张謇、陈独秀等。
复建后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仍保留有“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陈列馆大门“明远楼”,原为江南贡院的中心,也是贡院最高的一座建筑。登临四望,秦淮风月,历历在目。“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明远楼两侧是碑廊,陈列着省级文物明清贡院碑刻20余块。其中有康熙御题碑、两江总督铁宝碑、重修扩建贡院碑等,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为再现昔日考试景观,馆内复建有考试时考生所用号舍40间。西面20问号舍,内部除陈列有古时考生所用文房四宝、油灯、食品外,还专门制作有电动模拟考生塑像。他们有的得心应手,有的抓耳挠腮,还有的正在伺机作弊。观者不由被这些生动的人物形态景观带入到那逝去的岁月中。东边20间号舍是举行、模拟“江南乡试”的场所,中外游客可以着古装,入号舍,答考题,亲身感受科考之艰辛和中举之喜悦。
东西号舍之间有花圃,这里鸟语花香,修竹婆娑。由花鸟市场遁入贡院的小松鼠在游人脚下戏耍、觅食。奇特的考场建筑,将院外夫子庙那吵杂之声完全消溶。难怪当年应试士子,身在号舍而能不为十里秦淮的喧嚣所侵扰。
穿过花圃,便是“至公堂”。此堂原为监临与外帘官聚会办公之地,现为陈列馆的主要展厅。这里,以文字为主配以图片和实物资料,向观众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历史沿革。
自隋朝以来,直至清末,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余年,其社会影响十分深远,因此,了解和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是有必要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的宗旨即是广泛征集和展出有关科举制度的实物和资料,研究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的得失和现实意义。同时该馆又充分注意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的结合,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科举遗存在当代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中发挥作用。
1、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由卫岗的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建议游玩:2-3小时,门票:70.00元,开放时间:06:30~18:00。
2、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建议游玩:2-3小时,门票:免费,开放时间:08:30~17:00。
中山陵景区平日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周一照常开放。
八、江苏广播电视塔位于石头城118号。该塔建成于1995年,亦名紫金塔,高318.5米,占地4万平方米,为全国第四、江苏第一;中国最高的六座电视塔分别是:上海东方明珠(468米)、天津广播电视塔(415米)、中央广播电视塔(405米)、江苏广播电视塔(319米)、辽宁广播电视塔(306米)。江苏广播电视塔是人们高空游览,购物、娱乐、餐饮、休闲的好场所;在塔上观赏长江及城内建筑尤为理想。
整个塔体由塔座、塔身、塔楼(塔楼共8层)、天线桅杆等部分组成。现塔座部分辟为江苏科学宫,是国内一流的社会性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