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读

一、什么是道德和格局?

1、妻贤夫祸少,如此有格局的女子,家族成为望族是必然的,实在令人钦佩。

昌化章氏,昆弟二人,皆未有子。其兄先抱育族人一子,未几,其妻得子。其弟言:“兄既有子,盍以所抱子与我?”兄告其妻,妻犹在蓐曰:“不然。未有子而抱之,甫得子而弃之,人其谓我何?且新生那可保也。”弟请不已,嫂曰:“不得已,宁以吾新生与之。”弟初不敢当,嫂卒与之。已而,二子皆成立。长曰翃,字景韩;季曰诩,字景虞。翃之子樵、槱,诩之孙铸、鉴,皆相继登弟,遂为名族。孝友睦渊之报如此。妇人有识,尤可尚也。

译文:

浙江昌化,有兄弟二人,都没有孩子。

后来,哥哥抱养了一位族人的孩子,抱来没多久,妻子就生了个儿子。

弟弟说,哥哥既然有了儿子,可不可以把抱来的孩子给我,哥哥说我作不了主,需要跟你嫂子商量商量。

哥哥把弟弟的想法,跟妻子说了。

妻子说这可不行,未有子而抱之,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弃之,别人怎么看我们?

弟弟太想要个孩子了,不停地“纠缠”。

嫂子实在无法拒绝,只好对弟弟说,你实在想要,就把新生的给你吧。

弟弟说,那可是兄嫂亲生的啊,这怎么可以。

嫂子说,你实在想要,我也没办法。

弟弟只好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孩子,都渐渐长大了,大的叫翃,小的叫诩。

后来,翃的儿子樵、槱,以及诩的孙子铸、鉴,相继登第。

他们这个家族,成了名门望族。

2、民国寡妇邱氏,大字不识一个,竟养育出靳云鹏这样的大人物

1895年,土匪冲进富户家中,拔刀逼问乳母:哪个是少爷?乳母想起东家恩重如山,一咬牙,拿手指向自己儿子!土匪上山,发现绑错人,气得暴跳如雷:敢耍花招,活得不耐烦了!说着举刀就砍。母爱是伟大的,它如山重,似海深。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乱世,一位母亲为了保全别人家孩子的命,面临土匪的逼迫时,竟然将自己的孩子拱手送出。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名母亲姓邱,她的老公去世得早,留下她和七个孩子相依为命,这七个孩子中的长子,便是后来有着“皖系四大金刚之首”称号的靳云鹏。在那个年代,天灾人祸,很多百姓家都吃不起饭,更何况邱氏一介女眷,又带着这么多孩子,生活可以称得上是举步维艰。可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总要想个出路。就在邱氏一筹莫展,苦思冥想之际,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到了她的耳朵里:城里的潘富商喜得子,但孩子的母亲少奶水,因而急需奶妈,巧的是邱氏的奶水正充沛。事不宜迟,邱氏登门自荐,想要当小少爷的奶妈。潘富商在简单了解邱氏的情况后,觉得各方面都十分符合,于是便同意了邱氏的请求。

潘富商每天都用好饭招待邱氏,给她补营养。邱氏非常懂得感恩,也尽心尽力地哺育小少爷,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小少爷长得白白胖胖,很招人喜欢。邱氏的辛勤付出,潘富商都看在眼里。一天傍晚,他问邱氏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对于现在的薪资是否满意。邱氏一愣,回道并无他求,只是想恳请老爷让她的几个孩子为少爷陪读,学习知识,改变命运。潘富商一听,这名妇人想到的不是眼前的薪资,而是想要孩子们读书,不由得肃然起敬,他认为妇人的想法很好,便欣然答应了下来。第二天,邱氏就把孩子们领了过来,长子靳云鹏看上去精神气十足,只是有一只眼睛天生斜视。他很有眼力见,带着弟弟妹妹向老爷行礼。潘富商吩咐少爷要和他们好好相处,几个孩子跟少爷处的很好,他们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

一次,潘富商外出远行,临行前交代邱氏照顾好孩子们。在他出门没多久,在附近盯梢的一伙土匪翻了进来,他们对潘家这块肥肉垂涎已久。他们让邱氏把潘家少爷交出来,邱氏心里害怕极了,但她依旧镇静,对着长子使了一个不易察觉的眼色,靳云鹏立即心领神会,他对土匪说他就是少爷,还请土匪不要伤害自己的“奶妈”。土匪把他抓了回去,二当家的一看,大骂道:你们抓错人了,他根本不是潘家少爷,气得拔刀就要砍上来,被大当家的阻拦下来,他要先问问这个少年是什么来头。靳云鹏面临险境,却没有表现出丝毫惧意,回答问题落落大方,逻辑分明,谈吐不凡。土匪头子看他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胆识,心生敬佩,派人把他送了回去。

潘富商回来后,得知了此事,他激动不已,大摆筵席,对邱氏和她的孩子们表示感谢。邱氏表示这是她当奶妈应该做的份内之事,不收老爷给她的任何谢礼。自此,潘富商让小少爷管邱氏叫干妈,并留他们一家在家中住下。

在靳云鹏成年之际,邱氏觉得男儿不应待在别人屋檐下,让他出门闯荡一番。他几经辗转,投到了皖系军阀段祺瑞的手下,在部队里,靳云鹏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地操练。可是由于他的眼睛斜视,总是遭到上级和战友们的排挤,他只能干着脏活累活,但他没有怨言,做好所有交代给他的工作。

努力的人一般都会受到眷顾,段祺瑞在巡查时,看到了汗如雨下,认真打扫的靳云鹏,经过短暂交谈后,他对这个小伙的印象很深刻。在他的提拔下,靳云鹏一路擢升,从统制,到陆军中将、师长,再到后来的内阁总理。1951年,靳云鹏在天津去世,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二、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筷子选择弃用周亚夫?

1、《汉书》中记载周亚夫被彻底弃用的导火索是一双筷子,原文如下:

顷之,上居禁中,召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管。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周亚夫因七国之乱升为丞相,不久,汉景帝在皇宫召见周亚夫,并在宫中赏赐他酒食。但是席案上放了一整块肉,没切碎,又不放筷子。周亚夫很不满,回头让宴席官取筷子来。汉景帝见状笑着说:“现在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吗?”周亚夫摘下帽子谢罪,汉景帝说:“起来。”周亚夫就快步走出了皇宫。汉景帝目送他走后说:“这个郁郁不乐,心里不高兴的人,不能当未来少主新君的大臣!”那么,为什么通过一双筷子就能让汉景帝得出如此的结论呢?

后世对此有解释通常是这样的:虽然你周氏父子为我汉朝江山立下不世之功,但是说到底你只是一个臣子,能耐再大,如果我不想让你吃饭,你也没有办法。要明白这个道理,臣终究是臣,君终究是君。

当然,也有人认为,周亚夫当时处境已是进退两难:索要筷子显得心贪、穷讲究,用手拿着吃显得粗鲁、失风度。面对汉景帝的这个难题,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呢?千百年来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最合适的办法来。

2、周亚夫被弃用,不仅仅是一双筷子

仅仅因为一双筷子,周亚夫就被弃用——如果你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在筷子事件前,周亚夫因为两次封侯事件,得罪窦太后、汉景帝、皇后。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升为丞相。后来,窦太后对汉景帝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汉景帝同周亚夫商量,周亚夫说:“高祖规定‘非刘氏者不能封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谁要不遵守,天下共讨之’。王信虽是皇后之兄,无功而封侯,不合祖规。”

汉景帝沉默不语不再提及此事。周亚夫不知不觉中把窦太后得罪了,也把皇后得罪了。不久,匈奴王唯徐卢等人投奔汉朝。汉景帝为给匈奴人树一个榜样,准备给他们封侯。周亚夫说,这几个人背主而降,封他们为侯,等于鼓励臣下不守节操、投降求荣……

史载,上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汉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必采纳。”于是把投降的人全都封侯。周亚夫见状也来了犟脾气,称病不再上朝,宅在家里休养。无奈,汉景帝免去了他的丞相一职。

汉景帝得出“非少主臣也”的结论

这里特意交待一下:平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出于战略考虑,没有及时出兵解救梁国,因此得罪梁王。而梁王是得罪不起的人,为什么?因为梁王刘武与汉景帝是一母同胞,倍受窦太后宠爱,多次说“兄终弟及”,意思是汉景帝你死了,让弟弟刘武继位。

耿直、遇事爱较劲的周亚夫,得罪了汉景帝身边的一圈人。在梁王刘武进京不断向窦太后说坏话的同时,又因为两次封侯事件,让自己置身于极其不利的处境中,而汉景帝成为唯一的靠山。又顶撞汉景帝,并负气称病给汉景帝出难题。

汉景帝在下最后决定前,还是心存了一份隐忍,想用一双筷子让周亚夫明白自己的斤两。但是,周亚夫在汉景帝责怪自己时,选择以不满意、不高兴甚至气乎乎的态度不辞而别,这让汉景帝只能以“非少主臣也”而完全弃用他。

3、筷子事件余波爆发,周亚夫饿死狱中

从一双筷子开始,周亚夫的结局就已注定了。没过多久,他儿子给周亚夫购买500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却不给雇工算钱,雇工怒告周氏父子谋反。汉景帝让人调查,周亚夫却拒不回应。汉景帝大怒:“我不再用你了。”下令把周亚夫交给廷尉处理。廷尉问,购买这些盔甲、盾牌是为了造反吗?周亚夫说,都是殉葬用品的,我拿什么造反?此时狱吏的一句话,再次证明父亲周勃“真正尊贵者是狱吏”的结论——“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即使你不在地面造反,也是要到地下造反。

史载,周亚夫接着被关进了监狱,他以绝食抗争,5天不吃饭,吐血而亡。至此,筷子事件的余波才算抹平了最后一轮涟漪。

4、故事还需从头说起:

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为帝,吕雉开始独掌大权。

汉惠帝四年(前192年)十月,汉惠帝的母亲吕后为了“亲上加亲”,将年仅十一岁的外孙女张嫣(汉惠帝姐姐鲁元公主之女,汉惠帝的外甥女)立为汉惠帝的皇后。吕后希望张嫣能生子,但由于张嫣年纪实在太小,想尽千方百计仍然一直无法怀孕。吕后于是设计教她假装怀孕,然后再强取汉惠帝与宫女所生之子刘恭,谎称是张嫣所生,然后将刘恭的生母杀死,并立刘恭为皇太子。

孝惠七年(前188年)八月戊寅,刘盈忧郁病逝,发丧期间,只见吕雉干哭,不见落泪。张良之子张辟强担任侍中,年仅十五岁,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如今死了,却只见她干哭而不悲伤,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陈平反问:“是什么原因?”张辟强说:“皇帝没有年纪较大的儿子,太后害怕你们这班老臣。您现在应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南北二军,并且让吕家的人都入宫,在朝廷执掌大权,这样吕后才会心安,你们才能有幸免于祸患。”陈平就按照张辟强的计策去做,吕雉果然高兴,哭起来也显得哀痛。吕氏的权势便从此开始。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

汉高后四年(前184年),当时刘恭已经渐渐长大,知道自己的生母已死,自己并非是张嫣的亲生儿子,于是口出怨言说:“皇后怎么能杀死我的生母而把我当作她的儿子?我现今还小,等我长大之后,一定要复仇!”吕后知道后很担心,害怕刘恭真会作乱,于是将刘恭囚禁在后宫的永巷中,宣称刘恭患病,任何人不得与刘恭相见。不久,吕后废黜刘恭,并暗中将他杀害。汉高后四年(前184年)五月十一日,吕后立汉惠帝的另一子常山王(恒山王)刘义为帝,改名为刘弘,史称后少帝,娶吕禄之女为皇后,继续由吕后临朝称制。

汉高后八年八月一日(公元前180年9月),吕后逝世。

吕后一死,吕氏外戚失去继续接掌皇权的合法名分,于是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便趁机联合刘氏诸侯王,发动政变,“分部悉捕吕氏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将吕氏集团彻底斩尽杀绝。

这时功臣集团再次掌控中央的军政大权,而吕后立下的少帝处境尴尬,功臣集团怕少帝年长报复,“少帝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便“阴谋以为少帝及济川、淮阳、恒山王皆非惠帝子”直接废黜杀害,如此强势,漠视皇权的做派,令功臣集团的势力达到顶点。

诸吕既然被诛除,新君的人选就摆在众臣面前,而选择新君人选上,功臣集团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意图也彻底暴露无遗

当初吕后刚去世,功臣集团为了谋夺军权,与宗室朱虚侯刘章互为盟友。刘章写信于其兄齐王,怂恿他起兵诛杀吕氏。“太尉勃、丞相平为内应”,并有事成立“齐王为帝”的许诺。由此鼓动了齐王发兵,掌握朝廷大权的诸吕震动,不得不依靠功臣集团平叛,使得灌婴、周勃等人逐步控制了内外军权,最终成功政变诛除吕氏。

但吕氏势力被扫除,诸侯王又远在地方,功臣集团在朝堂一家独大,挑选合适的、能不妨碍功臣势力的新君,就成了必然选择。

齐王刘襄和其弟刘章,在诛吕过程中出力最大,但因齐王势力也最雄厚,若为帝,功臣们势必要靠边站,这显然不符合功臣集团的利益,因此被果断否定。

而代王刘恒,是高祖现存最年长的儿子,且“仁孝宽厚”,母家薄氏谨良没啥势力,是最符合功臣集团最能接受的人选。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刘恒被拥立为皇帝,史书记载,代王后所生四子都相继病死(真实情况是,代王后可能为吕氏家族女,刘恒为了皇位,放弃了代王后及所生四子)。刘恒即位数月,公卿大臣请立太子,而刘恒诸子中刘启最大,于是就被立为太子,母亲窦氏被立为皇后。

不过代王刘恒虽然“仁孝宽厚”,但在政治上却是相当成熟。

在刘恒车驾到渭桥后,太尉周勃居然想要私下授予代王天子印绶,以此表明天子之位乃功臣们给的,此举立刻遭到代王中尉宋昌的驳斥,维护了帝王传承的威严。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答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间。”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邸而议之。”——《资治通鉴 汉纪五》

等代王刘恒于代邸即位,连夜入宫正式成为大汉皇帝后,后半夜就紧急下诏书,“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先将宫廷禁军大权从功臣手中剥离,保证皇权的独立,防止功臣集团要挟,沦为傀儡。

为了打压强势的功臣势力,汉文帝开始招贤纳谏,提拔一批地方贤才充实中央。“上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人贾谊,帝召以为博士。”

原本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几乎全为功臣出身的情况得到改观。除了统领汉政府的丞相仍由功臣把持外,三公九卿中掌军事的太尉率先被文帝取消,其他要职的占比,功臣集团也降低到六成左右,地方郡县上更是几乎没有了功臣势力的痕迹。

文帝前三年冬十二月(公元前177年),在基本巩固帝位后,文帝又进一步削减功臣权力。

诏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 文帝纪》

功臣之首的周勃,被免职,遣送回封地,皇帝权威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之后周勃在封国,被监视的地方官诬告为谋反,在文帝将周勃下狱整治后,虽然无罪赦免,可功臣集团的政治势力不可避免的遭到了重创。

不过好在此时诸侯王也不消停,济北王和淮南王的接连反叛,让文帝又不得不依靠功臣勋贵们领兵平叛,因此为了稳定大汉的政局,文帝也只能维持功臣与诸侯王势力的平衡。

有一例便可证明,文帝晚年时功臣集团出身的张苍罢相,对新任丞相人选,文帝意欲启用非功臣出身的外戚窦广国,但犹豫许久后作罢,仍旧拜硕果仅存的第一代功臣申屠嘉为相。

总体而言,庞大的功臣集团在文帝时期已经被皇权牢牢遏制住,整体已经出现衰弱。

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文帝驾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景帝登基后非常宠信当年为太子家令的晁错,晁错其人法家出身,有强烈的变革故旧思想,文帝时就多有建策,深得皇帝欣赏。只不过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晁错的一些改革施行,因而多被文帝雪藏。景帝继位后,有皇帝的信任,晁错才开始大展拳脚,丞相申屠嘉不能制,最终被气病而亡。而晁错在被拜为御史大夫,厉行改革时,因首先拿诸侯王开刀,激起了七国之乱。晁错也在功臣集团和诸侯王势力的内外绞杀下,惨遭横死。

晁错死后,文帝以第二代功臣核心的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三个月后就平定了乱军。使得景帝趁胜大削诸侯王势力。

诸侯王势力的削弱,不在成为中央朝廷的心腹大患,功臣集团自然也就没有更多存在的价值。

功臣集团借平叛的功劳,其权势又出现了短暂的回光返照。不仅周亚夫得拜丞相,而且在政事上对景帝多有干涉。

废太子时,周亚夫就横加阻挠,已经惹得皇帝不快。之后景帝想要封皇后王氏兄长为侯时,周亚夫搬出高祖时“非有功不得侯”的约定来阻止,让景帝不得不放弃。后来又有匈奴王徐庐等六人降汉,景帝想封他们为侯,周亚夫再次劝阻,这次景帝不听,直接下令封其六人为侯。

反对外戚封侯,周亚夫以“白马之盟”来反对,倒也无可指摘,但对待降汉的匈奴王,封他们为侯自然是利大于弊,有助于分化瓦解匈奴内部,作为丞相的周亚夫出言反对,很明显有维护功臣集团地位独占性的私心作祟。

周亚夫没有意识到,国初诸侯王与功臣集团屏障中央的那套制度已然瓦解,诸侯王势力不在成为威胁,功臣集团也日薄西山,皇权在经文景两代帝王的努力下,已然成为最强势的一方。若还大摆功臣架子,以列侯世家自居,等待他必然是皇权的无情碾压。

景帝后元年(公元前143年),因周亚夫之子买甲楯五百被作为葬器,还仗势不给钱,被人诬以谋反,景帝顺势将其下狱治罪,最终周亚夫绝食呕血而死。

功臣集团势力在景帝朝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总共担任三公九卿之高位的,功臣集团仅不过十一人。而且根据《西汉开国功臣封爵列表》中的统计,国初分封的一百四十多人的列侯,在文景两朝因罪等其他原因被除爵的,就高达七十人之多, 

这一年景帝还破天荒的任命非功臣出身的卫绾为丞相,和周亚夫的死一样,都标志着功臣集团已经无力影响大汉的政局,同被中央牢牢钳制的诸侯王势力一道,黯然退出了政治舞台。

所以汉初的功臣集团的消亡并非偶然,他们的存原本是刘邦为了平衡国初复杂的政治环境,而特意分封、妥协的结果,他们与刘氏诸侯王一样,都是用来屏藩中央,保障刘氏皇权。

大汉的天下本是刘邦和那些功臣一起打下来的,功臣集团凭借军功掌握着军政大权,皇权在立国之时不可避免的相对较弱。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的排他性、自利性不断显现,也就需要开始加强专制集权。刘姓诸侯王、功臣集团的都是威胁皇权集中的障碍,故不管是削藩也好,抑制功臣也罢,都是强化皇权专制的表现,因而功臣集团的消亡在所难免。

5、站长个人观点:刘邦以盲流的身份夺取天下,在于他的政治手腕和用人之道(知人善任),刘邦与功臣集团约定:非刘氏者不能封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由功臣集团出任丞相,汉王十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在临死之前,开始屠戮功臣,陈豨、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先后被杀,在这个过程中,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导致吕氏家族与功臣集团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刘邦死后,吕后开始专权,从而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先河,吕后杀了几个刘邦的儿子,并将诸吕封王,吕后驾崩后,周勃等人发动诛吕行动,连同刘盈的几个儿子也都杀了,理由是这几个儿子不是刘盈亲生的。刘恒被周勃等人扶上了皇位,就是汉文帝(汉文帝的老婆代王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很有可能因为吕姓被杀),于是皇帝对功臣集团是又恨又怕,所以周亚夫之死就可以理解了。

三、赵氏孤儿的真相(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过于离谱,经不起细节推敲):前587年,庄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齐私通,之后赵婴齐被赵同、赵括驱逐到齐国,三年后死亡。前583年,庄姬向晋景公告发赵同、赵括,说他们要叛乱,晋国族灭赵同赵括,为下宫之难。庄姬的儿子赵武成为了赵氏宗主。

公元前654年,晋国内乱,赵衰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重耳后来复位,成为晋文公,身为重要谋臣的赵衰由此跻身晋国政坛最高层,奠定了赵氏家族势力壮大的基础。

叔隗是赵衰的第一位妻子,她为赵衰生下了儿子赵盾。赵姬则是晋文公重耳的女儿,晋文公为了感谢赵衰的忠诚和贡献,将自己的女儿赵姬嫁给了赵衰。赵姬为赵衰生下了三个儿子:赵同、赵括和赵婴齐。

赵姬认为叔隗所生之赵盾更为贤能,故请赵衰立赵盾为嫡子,使自己的三个儿子侍奉赵盾。

赵衰死后,其子赵盾承袭父职。赵盾执政20年,独掌军政大权,两立晋国国君,期间还发生赵氏族人赵穿弑杀晋灵公的事件,可见赵氏的势力已经极其强盛。

晋成公继位后,封重臣嫡长子为“公族”,开启了异姓贵族跻身公族的先例。身居高位的赵盾将“公族大夫”的位置转予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括,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强整个赵氏家族在晋国的分量,但却埋下了赵氏家族日后内讧的隐患——赵括这一支取得“公族大夫”身份后,在宗族中的地位比赵盾这一支高,但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却比赵盾这一支低。公元前601年,赵盾死后,其子赵朔代表赵氏家族占据晋国军政上的位置,但赵朔已无法取得赵盾一样的高位,因为来自晋国另外两个政治家族——栾氏和郤氏强势崛起,分割了赵盾原来的权力,并成为赵氏的政治对手。与此同时,赵朔的叔父辈——赵括、赵同、赵婴齐,则位居更低一级的官位。大约公元前589年,赵朔死后,留下守寡的妻子赵庄姬和一个三四岁的儿子赵武。至此,赵盾—赵朔—赵武这一支,由于赵武年幼,而面临强势的赵括这一支的权力侵夺。

两年后,发生了赵庄姬与赵朔最小的叔父赵婴齐的不伦之情。这段恋情是怎么发生的,已无法考证。但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赵庄姬从了赵婴齐,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她想在赵氏家族内部找到庇护年幼儿子的力量。

史料记载,在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中,赵婴齐比较有远见,做事谨慎,很早就意识到栾氏、郤氏是赵氏的政敌,提醒两位兄长应该加以防范。但赵同和赵括则相对鲁莽激进,好勇而狂,曾在晋楚邲之战中盲目鼓动出兵,导致晋国惨败。

赵同、赵括借家族通奸丑闻,将赵婴齐逐出晋国,这使赵庄姬母子失去了家族内部的庇护。为了保住儿子的利益,赵庄姬在赵婴齐客死异国后,使了一个毒招,诬告赵同、赵括欲反。

这起诬告案,很快促成了晋国政坛几股力量的联合:晋景公从自身利益出发,削弱赵氏家族势力有利于加强君权,从个人情感出发,也肯定支持姐姐赵庄姬和外甥赵武,向赵同、赵括实施反击。而栾氏、郤氏也闻风而至,赵氏内讧,对这两大家族而言是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主动跳出来替赵庄姬作证,说赵同、赵括确实要谋反。

经由晋景公、赵庄姬、栾氏、郤氏的共谋,针对赵氏部分灭族的下宫之难由此爆发。赵同、赵括这两支被灭门,晋景公削弱了赵氏势力,栾氏和郤氏打击了政治对手,而赵庄姬则扫除了儿子赵武继承家业道路上的障碍,三方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