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

一、和氏璧的故事,最早出于《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者,韩非讲了很多寓言。文以载道,寓言是一种很有效的宣传思想的方式,文章借和氏献璞玉却遭遇酷刑的故事,引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指出法术之士被君王所弃是导致世事纷乱的主要原因。

但是寓言不一定是事实,如果是事实的话,实在经不起推敲:首先,卞和献玉被砍掉脚不合常理,被砍掉双脚更是离谱;其次,卞和可以自己剖开这块璞玉,这毫无难度。

二、宋之问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杀害刘希夷

这绝对是胡扯,杀人是要偿命的!

故事说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叫《代悲白头吟》,宋之问看了赞不绝口,尤其喜欢其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就想据为己有,但刘希夷不肯,于是宋之问就用装土的袋子将他压死。

首先是时间上的矛盾。关于刘、宋二人的生卒年月,史书均无明确记载,只能从其他材料中大致推测。《唐才子传》称,刘希夷“上元二年(675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死时“未及三十”;那么他当生于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卒于仪凤(676年-678年)、调露(679年)年间,至迟不晚于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新唐书•宋之问传》称,宋之问“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甫冠”,即刚刚20岁。而据宋之问《秋莲赋》自序:“天授元年(690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两相对照,可知在武则天天授元年时宋之问方才20岁。顺着这个年龄往上推,那么宋之问当生于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比刘希夷小了整整20岁。试想,刘希夷25岁-29岁死时,宋之问作为一个5岁-9岁的幼童,怎么能使下人或者亲自把刘希夷压死?

其次是名望上的矛盾。据《旧唐书·宋之问传》记载:“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大唐新语》云:“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所重。” 《唐才子传》也称刘希夷“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也就是说,宋之问成名早,其诗名远在刘希夷之上。后人谈论初唐诗歌,总是绕不过去“沈(佺期)宋(之问)体”。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称:“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唐僧皎然《诗式》称:“洎有唐以来,宋员外之问,沈给事佺期,蓋有律诗之龟鉴也。” 《旧唐书·宋之问传》称宋之问被贬谪时,“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就连《新唐书卷二百零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宋之问传》也称:“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会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宋体”的主要贡献在于使唐律诗定型。确实,宋之问的名气很大,他不仅是普通人眼中的明星,还是专家学者眼中的一代宗师,足见其影响之广泛,何至于为了区区两句诗而杀人?

三、温水煮青蛙,只是一个编造的故事,寓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是绝对不是事实,你是一只青蛙,你会不跳吗,你实在不信,可以找个青蛙做个试验看看!

四、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你信吗,养过鱼喂过鱼的,就知道鱼的记忆力!

五、事出反常必有妖,重要的是通过对社会、人性、金钱、权利的了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