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 2024年06月02日烟台晚报王东超文章
一 、 1866年,德国化学家雷特豪森在面筋里发现新化合物麸酸钠(今通用名为“谷氨酸钠”)。他并未在意,他的日本学生池田菊苗却留了意。日语中所谓的“旨(《说文》释为美也)味”,就是指鲜味,以昆布和鲣节(木鱼片)为原料的日式高汤,被日本人奉为旨味的经典代表。1908年,已是东京大学教授的池田菊苗吃到一碗旨味充沛的汤豆腐,他猜测旨味可能来自汤豆腐中的昆布,后来通过实验,从昆布的水解物中提取到白色粉末,这就是谷氨酸钠。
池田教授将食物中谷氨酸钠带来的味觉体验命名为umami(鲜味),难以形容和把握的“鲜”终于变得真实可感了。第二年谷氨酸钠开始商业生产,被日本人称为“味之素”,这就是“味精”。老黄县人也称“味素”。
单纯品尝味精,鲜味并不明显,它必须与食盐相结合效果才能更加惊艳。这就好像过去运输条件比较差,海边的鱼虾成堆成岭运不出去,只能沤了做腥肥。加入食盐后,丰富的钠离子让奇观开始显现,鲜味变得简单直接,纯粹尖锐。所以适当的盐可以显著增加整体鲜味强度,如果盐多了,则会淹没鲜味。
同样生活在水里,为何海鲜要比河鲜更鲜?这是因为海水中的高盐分会对细胞膜产生渗透作用,细胞内的水分向海水中流失。为此,海洋生物只有提高体内渗透压,也就是细胞液浓度,才能让自己不会脱水而死。而增大浓度最好的物质,就是分子量很大的氨基酸,以及由它组成的蛋白质。所以海洋生物细胞内的氨基酸含量要更高一点,吃起来味道自然也更鲜美一点。
同样是海鱼,浅海鱼为什么比深海鱼好吃?这是因为近海饵料丰富,近海鱼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比较高,更加肥美,这和繁殖期的鱼虾体内积蓄能量多、更加好吃是一个道理。近海鱼打上来还是活蹦乱跳的,而深海鱼由于体内压力的原因,出海即死,必须冰鲜或冻鲜保存。在慢速冷冻过程中,鱼肉细胞内自由水析出冻成冰晶,吃起来就会觉得干和柴,味道也较寡淡。蔬菜也是这样,我们说黄瓜韭菜两头鲜,温度低的时候,植物细胞内的氨基酸含量会高一些。
一般来说,食材越新鲜,味道越鲜美,所以鲜总是与争分夺秒联系在一起的。但通往鲜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海米、干贝、小干鱼、腊肉、笋干等风干晒干制品,因为水分大量减少,鲜味会更浓郁。在干制过程中,鲜味还会发生一些转化,因而显得味道更加复杂,所以现在虽不缺鲜肉,但不少人仍对腊肉情有独钟。
三年陈火腿,蛋白质中鲜味物质的分解可达七成以上。徽州名菜臭鳜鱼是在鱼体内源酶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将鳜鱼体内蛋白质降解生成游离氨基酸小分子,同时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味道,弥久留香,回味悠长。其他像鱼露、虾酱、鱼酱、蛸酱、大酱、豆瓣酱、酱油、豆豉、纳豆、味噌、臭豆腐、酸菜、酸笋、奶酪,也都是通过发酵来使蛋白质降解,从而得到一种与新鲜的鲜不一样的鲜味。
人类嗜鲜的习惯也许早已植根于基因里,母乳中氨基酸的含量与鱼汤中的含量大致相同,而游离谷氨酸在人乳中的含量是所有游离氨基酸中最高的,所以人生下来吃到的第一口食物就含有鲜味因素。
我们之所以天生具备品尝鲜味的能力,不是为了满足味蕾,而是为了发现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便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当然这种能力后天也会发生微调,以更好地适合生存环境及食物。例如一个内陆人会觉得河鱼很鲜,但海鱼很腥;一个海边人会觉得海鱼很鲜,而河鱼有一股土腥味儿。
二、1913年,池田教授的弟子小玉新太郎发现鲣节中有一种核苷酸——肌苷酸(IMP),也具有强烈的鲜味;1957年,另一位研究者国中明发现蘑菇中的另一种核苷酸——鸟苷酸(GMP),鲜味也很显著。和谷氨酸钠偏重后感觉不同,核苷酸主要作用在舌的前端和两侧,鲜味具有较强直冲感和先觉感。生鲜鱼肉中的呈味核苷酸含量明显高于煮制和蒸制鱼肉,所以吃“杀生”吃的不是回味,而是入口具有冲击性的鲜,这也是很多人嗜之成癖的原因。
谷氨酸与核苷酸同时存在时,所产生的鲜味要大大超过它们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鲜味之和,这一现象被称为鲜味物质间的“协同作用”。根据这一发现,在谷氨酸钠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鸡肉和蘑菇的提取物,来增加风味,这就是现在常用的鸡精、蘑菇精。
贝类、虾、蟹等海产品中的鲜味物质主要是肌苷酸,不过相比于其他鲜味食材,它们的鲜中带有丝丝甜味,广东话形容新鲜虾蟹的味道会说“甘甜”。黄县海边的红毛虾是最鲜的虾,金钩海米就是用它晒成的。到了初冬时节,红毛虾为了过冬和第二年的繁殖,体内(特别是虾头部分)储存了大量养分,吃起来鲜甜中带着奶香,此为鲜之极品。
三、2000年,科学家第一次发现存在于味蕾上的鲜味受器细胞,鲜味为第五味一说就此盖棺论定。
鲜是五味的灵魂,中餐对于鲜之一味特别重视,厨师刚入门,老师傅就要谆谆教导“唱戏的腔,厨子的汤”,在没有味精的时代,高汤是提鲜的不二法门。张友鸾《北京菜》一文载:“五六十年前,北京有名的大饭庄,什么堂、楼、居、春之类,从掌柜的到伙计,十之七八是山东人,厨房里的大师傅,更是一片胶东口音。”胶东菜能风行京城那么多年,“福山帮”能独霸后厨的秘诀之一,据说就是把海肠用瓦片焙干研磨成粉,做菜时撒点海肠粉,这相当于原生态的味精了。至今提到吃海鲜,北方就是胶东菜,南方则是粤菜。
四、舌尖上的烟台:金钩海米、嘎巴虾、海虹、飞蛤、牙片鱼、加吉鱼、飞蟹、鱼卤面、蓬莱小面、鲅鱼饺子、海肠捞饭、葱爆海参、海胆、熘贝丁、油爆螺片、清炒蛏子、海鲜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