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楼梦》读书心得:
每一个人都可以写书,因此90%的书没有必要读,最重要的书却需要反复读,以《红楼梦》为例,前八十回我读了不下十遍,后四十回却只读了一遍。
读了十遍,没有心得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必须总结如下:
1、我读初中的时候,课本上说《红楼梦》是一部反帝反封建的巨著,我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我个人感觉《红楼梦》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这部书最想表达的内容。
红楼梦主要是一群底层人物的上位史,以及顶层人物的关系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贾府被抄家的原因:政治因素:卷入权力斗争漩涡,站错队;经济因素:入不敷出与经济违规(放高利贷等);家族内部因素:腐朽堕落与行为失范(道德败坏)。
3、贾母:贾府在疆场协助皇帝缔造了国之根基,被皇帝封为国公,因此贾母想转型(不转型皇帝也不同意啊),诗书传家,因此贾敏嫁给了林如海,贾珠娶了李纨,打听宝琴想要嫁给宝玉。贾母对贾琏偷腥轻拿轻放,却对下人赌博重拳出击。尤其是贾母想出一个点子,不动用官中的钱,每人凑份子给凤姐过生日。丫鬟们要拿出一个月的月例钱来给王熙凤过生日,俗语有云“断人钱财,如同杀人父母”,贾母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因此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也很耐人寻味。王熙凤缺乏底线,谋财害命、阴狠毒辣,放高利贷并且没有生子,贾母感慨凤姐过于伶俐了不好。
4、贾宝玉:衔玉而生类似于有梦而孕,或者作者参照钩弋夫人,自古以来都是政治宣传,达到小宗取代大宗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贾宝玉表面上尊重女性,认为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实际上他害死了金钏,晴雯被赶出去后生病,既不给她找医生,也不给她钱,反而在晴雯死后问喊得是谁,然后洋洋洒洒一篇《芙蓉女儿诔》。贾宝玉酷爱男风,同多个丫鬟乱搞,典型的沽名钓誉之徒。
5、宝钗:被王夫人和元春看重,奈何出身商贾,哥哥不争气,一心想嫁宝玉,参照衔玉而生,搞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项圈。长期借住在贾家,又缺乏教养,当着凤姐本人的面,叫她“凤丫头”,午休时间坐在宝玉的床边,帮袭人绣起了鸳鸯肚兜。探春协理大观园,实施承包制,宝钗就公开为自己谋私,为茗烟的母亲找了一个好差事,引得贾母和众人不满。
6、史湘云
史湘云请客,没有钱应该跟贾母要,结果却用了宝钗的螃蟹,导致贾母被打脸,第二天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炫耀,贾母更是直接批评薛宝钗房间布置的素淡,不经宝钗允许,即行重新装饰,以后史湘云再来,不再问史湘云住多久,而是问在这住还是当天回家。
与史湘云低情商对比的是,刘姥姥特别会察言观色,雪下抽柴的故事贾母贾母不愿意听,立马改成行善积德观音赐子的故事。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7、平儿
平儿是有贼心的,贾琏偷娶尤二姐,威胁了平儿的地位,平儿告诉了王熙凤,然后又跟尤二姐说,不该告诉王熙凤。尤二姐死后的纪念物,贾琏也是交给平儿私藏的,发丧尤二姐的银子也是平儿给的。
8、袭人与晴雯
晴雯是贾母安排给宝玉的,长得好看会手工,自己就能做主把偷东西的坠儿给赶走了,但是个性强不肯服侍宝玉,因此被袭人和麝月越礼,钻了空子。
宝玉的丫环是最偷懒的,宝玉叫门没开袭人因此还被蹿了一脚,刘姥姥还跑进了宝玉的卧室,主要是袭人为了上位巴结丫环们。袭人以自己的身体作为筹码,上位的路子不正。她和宝玉偷试,却又跑到王夫人面前立牌坊,恶人先告状,提醒王夫人注意大观园的漂亮姑娘们不要和宝玉有男女之事。
9、贾赦为什么要娶鸳鸯:
第一,向贾母示威,贾母偏心,而鸳鸯管理着贾母的梯己;第二,向王熙凤示威,贾琏没有儿子。
二、《西游记》读书心得:
1、《西游记》中玉帝、太上老君和如来佛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老君是道教领袖,如来是佛教领袖,他们都尊玉帝为天下共主。《西游记》实际是一本扬佛抑道的神魔小说,孙悟空代表着原来道教的信徒投入佛教门下,而西天取经中土传经则是描述佛教在东方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角度看,佛教教主如来与道教教主老君当然是竞争关系,而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小白龙这四个角色由道教转投佛教则说明道教信徒的流失,唐太宗迎佛也象征着佛教最后取得大胜。原著刻意丑化道教中人,比如在西域传播道教的虎力、鹿力、羊力大仙,就显得非常愚蠢,毫无自知之明,居然自寻死路,再如牛魔王的弟弟如意真仙,居然霸占落胎泉,靠卖水谋利,变成贪图钱财的小人,又如南极仙翁的坐骑白鹿,也成为内心极其邪恶的妖怪,居然劝说比丘国国王吃小孩心肝。取经路上,道教派出的妖怪妖精们几乎都没好下场,背景不够强的几乎团灭,比如白骨精,明显是道教散修,误信吃唐僧肉长生不老而当了个无薪酬群众演员,结果白白送死,类似情况的还有盘丝洞七个美艳蜘蛛精、南山大王豹子精、荆棘岭众树精和杏仙等,有利用价值的最后也都被佛家收编,比如道教最强散修牛魔王一家,先被迫送孩子红孩儿给观音当了家仆童子,最后两夫妻也被羞辱着拜入佛门。
对于西天取经大戏的节节败退,老君有心无力,玉帝本是道教推出的天下共主,却也昏庸不堪,经常误判,而天庭各大牛人几乎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以李靖为代表的中坚力量与佛教暗通款曲,如来一声召唤就立马赶到出力,效率之高,让人惊诧不已,与擒拿猴哥时判若两人。
《西游记》最后以如来封赏取经团队、灵山诸神合掌皈依念诵结尾,至此佛教直接与中土搭建沟通平台,已不再需要天庭搭桥,玉帝的天下共主地位名存实亡。
2、背景的都被救走,没背景的都被打死:
荆棘岭上谈诗论文的一些树精,都被孙悟空杀死。其关键原因是这些树精竟然诽谤佛门,与佛派对立。
玉华州的黄狮精为首的七个狮妖都死在孙悟空手中,并且死得很惨,被孙悟空剥皮切肉,分给全城老百姓吃了。孙悟空对这七个狮子精有深仇大恨?没有!
只因玉华州已经是天竺国境内,是绝对的灵山脚下。在这样的地方竟然还有道派妖怪作乱,那还不得重拳出击?
更何况,七个狮子精的祖翁九灵元圣对孙悟空以及取经团队采取的完全是避让政策。九灵元圣的退缩,让孙悟空胆肥。七个狮子精就沦为抬高佛派的祭品。
金平府的三个青牛精假扮佛祖,被孙悟空杀死。和黄狮精一样,他们也是有大背景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青牛精的后台选择了沉默,将他们抛弃。于是,三个青牛精被孙悟空砍下头颅,又一次做了祭品。
综合全书来看,被孙悟空打死的魔头,有的是没有背景的草根妖怪,但更多是有一定背景的道派妖怪。
他们被打死,最关键原因是妨碍了取经,妨碍了佛派的扩张。越是到靠近灵山,孙悟空越是出手很辣,下手不容情,不但把妖怪打死,还要剥皮吃肉。
孙悟空为何如此做?只因他本是道派仙人,如今转投佛派。虽然孙悟空表示叛出道派,皈依佛门。只是,对于向他这种出身有污点的人,佛派高层始终持怀疑态度。于是,为了为了洗白自己,证明自己,孙悟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打死道派妖精,一次又一次献上投名状,向佛派高层表忠心。
妨碍佛派扩张,且出身道派,才是那些妖怪被打死的真正原因。
三、《东周列国志》读书总结:
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清代蔡元放改编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从东周103列国到秦一统天下,从开始的诚信仁义到后来的兵行诡道,君臣不断失礼、诚信完全丧失,天下一统,证明了人性的可怕。
1、假仁: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的次子,为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人(卫昭伯和宣姜之女)所出,因此,兹甫是嫡子。兹甫还有个庶兄目夷,而目夷的母亲只是地位一般的妾侍,因此,目夷是庶子,兹甫以嫡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 ),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兹甫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还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于是,宋桓公把兹甫的想法讲给目夷听,目夷听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太子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宋襄公即位后,任用公子目夷为相,平定齐国内乱。前643年,齐国五公子内乱,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率领卫、曹、邾等国军队,将齐国公子昭,拥立为齐孝公。平定齐国之乱后,宋襄公图谋称霸,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宋襄公讲究“仁义”,没有听从公子目夷的建议,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兵败而受伤。前637年,宋襄公伤病复发而死,葬于襄邑行宫内。 宋襄公即位后,在政治上特别倡导修行仁义,并主张以此争得中原盟主地位。举行了鹿上之盟,盟主没有当上,却在盂之会中成了楚成王的阶下囚。宋襄公是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是假道学的典型。泓水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贻笑千年,但是他的仁义,道德还是值得赞颂的。
2、气节:太史四兄弟,坚守气节,坚守史官的职业操守,用命用鲜血记录历史真相。
齐庄公见崔杼的老婆棠姜氏长得十分漂亮,是个难得的美女,于是经常去和她私通偷情。明目张胆的给崔杼带绿帽子。「左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崔杼怀恨在心,某天齐庄公又去崔家幽会,崔杼把齐庄公的护卫拦住,埋伏下属来杀齐庄公。齐庄公求准回太庙自杀,崔杼下属都说自己是奉命来捉奸的,不准,当场杀了齐庄公。崔杼拥护齐景公当了国君,自己做了宰相,一手遮天,权倾朝野。「左传」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齐庄公死后,史官太史伯如实记录下“崔杼弑其君”。弑君是大罪,崔杼不想在史书上遗臭万年,就让太史伯改成,齐庄公病逝。太史伯守职敬业,觉得自己应该如实的记录历史真相,于是拒绝了。崔杼就杀了太史伯。「左传」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太史伯死后,他的弟弟太史仲、太史叔相继担任史官。崔杼逼他们写齐庄公病逝,但他们同样都拒绝了。于是崔杼又杀了这两个弟弟。「左传」其弟又书,乃舍之。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太史季。崔杼又对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你知道该怎么写了吗?太史季说,知道。然后提笔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无可奈何,知道再威逼也没用,于是就放了太史季。「左传」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太史季写完后出宫,遇到一人抱简而来。问之,乃是南史氏(史官),抱着写好了“崔杼弑其君”的竹简,决意如果太史季也被崔杼杀掉,自己就拿命继续顶上。听说太史季已经写好,他就放心而还。
3、人性: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整顿内政,开始其霸业。齐桓公问管仲对易牙、竖刁、启方的看法,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您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桓公说:“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难道不爱自己的儿子啊。自己的儿子都忍心煮死,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竖刁阉割了自己以便能侍奉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都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精神,却去依靠常之巫,他将因此无所不为了。”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种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那有不热爱自己的父亲啊。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说:“我听你的。”。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听管仲的话让隰朋接任国相,但十个月后隰朋也去世了。齐桓公驱逐易牙、竖刁、启方三人,结果食不甘味,又召回重用他们,三人因而专权。
4、美人计:
西施貌美,被选为进献给吴王夫差的美人,越王勾践派人教导她礼仪、歌舞等技艺三年后,派相国范蠡出使吴国将西施进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入吴宫后,深得宠幸。吴王为她大兴土木,建造姑苏台、春宵宫、馆娃宫,整日与西施玩乐。期间越国不断壮大,与吴国时有战争,吴国屡屡战败。 公元前473年,越国再度起兵征讨吴国,吴国战败,吴王夫差自刎而死,吴国自此被灭,西施下落不明。
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生下两子。然后诱杀义渠王,秦国趁机发兵攻灭义渠。
5、诡辩:张仪游说楚怀王说:“大王若能听从我的意见,就请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愿意奏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6、愤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范增对项梁提出了立楚后的建议:“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南公称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里的“三户”,指楚国的三个氏族,昭氏(昭阳)、屈氏(屈原)和景氏(景差)。楚国幅员广阔,氏族强大,加上楚怀王被骗被囚,楚人愤怒,因此灭秦。
7、料事如神:
①祭足是当时郑国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生的活动分两个阶段:郑庄公在时,他作为一名重要谋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郑庄公死后即进入政治生涯的第二阶段,他连续经历郑昭公、郑厉公、复位郑昭公、郑子亹、郑子仪几个执政期,在郑国的多难年代,他是国家事实上的顶梁之柱。正是在他死后,齐桓公的大臣认为“祭仲已死,郑国无人”,才敢于出兵干涉郑国内政。从总体上讲来,祭仲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兴旺郑国,支撑郑国。
②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阴险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优施认为“申生为人,慈仁而精洁。精洁则耻于自污,慈仁则惮于贼人。耻于自污,则愤不能忍;惮于贼人,其自贼易。”优施这句话是说申生是一个拥有美好品德的人,是断然不会背负着骂名而活着的,最终肯定免不了会自杀。可惜骊姬害人终是害己,导致儿子被杀。
③孙膑的桂陵之战与围魏救赵,就是把握敌情与地势的相当成功的战例。
④秦穆公时,秦派百里孟明为首的三帅千里袭郑,蹇叔、百里奚坚决反对。蹇叔提出“此行郑不足虑,可虑者晋也。崤山地险,尔宜谨慎。我当收尔骸骨于此!”
⑤吴王阖闾就问孙子,晋国的大权都被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这六大家族给掌控了,孙将军认为哪一家能够强大起来呢?孙子没有直接回答谁会强大,孙子对这六大家族挨个进行了预言。孙子说,范氏,中行氏两个家族最先灭亡。为什么呢?因为这两家亩制最小,但收租最高,官吏骄奢,虽然军队庞大,但老是兴兵打仗,长期下去必然会众叛亲离。果然在晋定公时,范氏和中行氏衰落了,六卿变四卿。吴王又问,这两个家族衰亡之后又轮到谁家呢?孙子说,智氏。这家跟中行氏、范氏一样,只是稍微好点,但也会重蹈覆辙。在晋出公时,智氏虽然执政,但是被韩赵魏三家联合击败,最终实现”三家分晋“。吴王接着问,接下来又会轮到谁呢?孙子说韩魏,这两家也只是比前面的几家好点,但是也只能多苟延残喘几天罢了。当然,最后只剩下赵氏了。赵氏亩制大,税收轻,取民有度,当官的不过分骄奢,百姓也能解决温饱。所以赵氏能顶到最后。
⑥东周列国志61回:
秦景公问其来意,范鞅叙述始末,景公大喜,待以客卿之礼。
一日问曰:“晋君何如人?”对曰:“贤君也,知人而善任!”又问:“晋大夫谁最贤?”对曰:“赵武有文德,魏绛勇而不乱,羊舌肹习于《春秋》,张老笃信有智,祁午临事镇定,臣父匄能识大体,皆一时之选。其他公卿,亦皆习于令典,克守其官,鞅未敢轻议也!”
景公又曰:“然则晋大夫中,何人先亡?”鞅对曰:“栾氏将先亡!”景公曰:“岂非以汰侈故乎?”范鞅曰:“栾黡虽汰侈,犹可及身,其子盈必不免!”景公曰:“何故?”鞅对曰:“栾武子恤民爱士,人心所归,故虽有弑君之恶,而国中不以为非,戴其德也,思召公者,爱及甘棠,况其子乎?黡若死,盈之善未能及人,而武之德已远,修黡之怨者,必此时矣!
栾氏家族被灭:前552年,晋国下军佐栾盈的母亲栾祁(叔祁)难耐寡居生活,趁儿子出外作战之机与家臣州宾私通,栾盈得知后羞怒不已,又碍母亲脸面,乃痛责守门吏,严禁外人出入。其母担心儿子翻脸,竟与其父晋国执政范匄(范宣子)、其兄范鞅(范献子)商议,散布栾盈谋反的讯息。晋平公信以为真,准备治栾盈罪。栾盈闻讯,携家臣数人外逃齐国。后栾盈和栾氏亲族谋反被全数屠杀。
四、《傲慢与偏见》中的人情世故:
1、读者都认为:班纳特太太是一个愚蠢而且轻率的女人。对她来说毫无礼节与美德可言,而且她根本不关心女儿们的道德和思想文化的教育。她唯一的一个困扰就是如何把她的女儿全部嫁出去。她对小女儿琳达的婚姻非常地满意,却丝毫不责难琳达的可耻的行为,也不为琳达给家庭造成的坏影响而担忧。班纳特太太的无修养也直接导致了伊丽莎白的屈辱,口无遮拦的行为也导致了简和宾利先生结婚之后搬离的发生。
但是我要说的是班纳特太太非常的幸福,因为她有财产,嫁了一个好老公,人比较大方(对待即将继承自己家产的柯林斯没有刁难),不攒钱经常请客,所以礼尚往来,伊丽莎白去柯林斯家里住了6周,舅舅舅妈邀请伊丽莎白旅游去了彭伯利庄园,也才促成了女儿的婚姻。尤其是班纳特太太让简雨天骑马去宾利家的决定,直接促成了两个女儿的幸福婚姻,尤其是,当伊丽莎白告诉她达西的求婚后,仅过了三分钟,她就告诉女儿结婚有特许证(怕凯瑟琳夫人阻拦),请问,她蠢在哪里?
2、读者都认为:柯林斯古板平庸又善于谄媚奉承,书中对柯林斯的虚伪和庸俗进行了讽刺,但是,经历过世情冷暖就知道:“好嘴养活三口家”,清高不能当饭吃,一个人无钱无权无能力,不靠巴结奉承,怎么能吃上饭,更别提当上牧师温饱富足了。
3、十八九世纪的1英镑,大概相当于如今的600-1000元RMB。《简爱》(小说背景1800-1847年之间):简爱的教师年收入是20英镑。《傲慢与偏见》(小说背景1780-1820年之间):宾利先生要搬来的消息让主妇们很兴奋,因为他非常有钱,年薪5000英镑。根据书里的说法,大商人或银行家的收入也不过2000英镑。伊丽莎白的父亲年收入2000镑一年,而且有自己的庄园,大部分食物都自给自足,生活优渥,教养自己女儿花费不过500镑。
4、卢卡斯爵士:首先,卢卡斯爵士向达西献殷勤,在舞会上向达西介绍伊丽莎白。后来,又给柯林斯写信:告知宾利和简的婚事,同时猜测达西可能喜欢伊丽莎白。然后才有凯瑟琳夫人贸然造访,直接促成了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因此,尽管柯林斯家将来会继承贝内特先生的财产,但却无需有负罪感,因为他相当于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介绍人。
5、伊丽莎白:得体、机智、幽默、漂亮、能够指出达西的不足让达西受益匪浅,还有重要的一点,达西比较傲慢,难以接近,而伊丽莎白通过舞会、卢卡斯爵士介绍、宾利家照顾姐姐4天、柯林斯家住了6周、跟舅舅舅妈旅游去了彭伯利庄园,有多次机会与达西接触,才能引起达西的关注和深入了解达西,因此朋友圈和运气也很重要。